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(草案)》(以下简称《草案》)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请审议。《草案》共11章69条,对耕地保护、粮食生产加工、储备流通、监督管理等方面从法律角度给予规范,为解决突出问题,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法律依据。
据统计,我国14亿多人口,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、9.8吨油、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。如此庞大的消费量,时刻警醒粮食安全须臾不可放松。在耕地保护、种子培育、科技赋能上持续发力,确保粮食稳产增产,牢牢端稳中国饭碗。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小麦土中长,稻子水里生。粮食万千,归根于土。有了耕地红线这个保障,粮食生产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证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、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,严格保护耕地,保障有地可耕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高农田抗涝抗旱能力,最大限度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,真正实现高产稳产。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14%,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高达70%。若深入挖掘中低产田潜力,唤醒这笔“沉睡”的财富,中国饭碗将会端的更稳更牢。评估数据显示,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,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%到20%,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。山东营口采用生物化学技术,对盐碱地脱盐排碱,亩产提高到1100公斤。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从“睡梦”中醒来,变成焕发生机的金灿灿稻田。
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。夯实良种选育,一方面要“抓突破”,改变重引进轻选育的理念,聚焦少数依赖进口的种源,开展良种专业研究,自主培育良种,突破育种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另一方面,要“补短板”,充分挖掘优异种质资源,在品种、产量、性能、品质等方面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良种的差距。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、种源自主可控,以种适地,释放土壤最大潜力。以盐碱地为例,在我国的15亿亩盐碱地中,约5亿亩可耕种利用。根据不同的土壤特质,培育适宜的良种,不仅节约了“改地适种”的高额成本,也扩充了我国的耕地资源。渤海之滨的潍坊开展耐盐碱水稻示范种植,成功研发出耐盐碱的海水稻,亩产高达698.4公斤,盐碱地摇身一变为“粮仓”。
农业现代化是粮食生产的加速力。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。推动农业装备现代化,加大大数据、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,研发农业智能设备,助力农耕生产跑出“加速度”。同时,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,推动新品种、新农艺落地生根,让广大农民能真正用的上最新农艺技艺,打通农业现代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手机上“云上巡田”、田间的小型气象站、土壤墒情仪、水肥一体化智慧施肥机等现代化农具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辛苦劳作,也提高了耕种效率。黑龙江省攻克电控播种机“卡脖子”技术,自主研发电控排种器,播种质量较以往提高30%—50%,株距均匀精准,播深一致,作业速度大幅提升。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呈现一派“麦里金波万里绵”的丰收景象。
一粒晓天地,一粒现万千。一粒粒饱满的金黄麦穗一头心连百姓安康,一头牵着江山社稷。须臾不放松粮食安全之弦,提升优质粮食供给能力。管好“米袋子”,守住“命根子”。你我的幸福基于此,江山社稷更安于此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谭慧(宜昌夷陵)
责编:丁楚风
Copyright @ 2015-2022 中南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: 浙ICP备2022016517号-4 联系邮箱:514 676 113@qq.com